水产前沿网报道, 9月17日,2022年(首届)中国食物与营养创新发展论坛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联鲲集团副总裁张松博士作为水产行业唯一代表应邀出席并作专题报告。企业界一同受邀的还有来自中粮集团、伊利集团、傲农集团、嘉吉集团、禾丰食品、王家渡食品、达利食品等知名企业的代表。 该论坛由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永续未来前沿技术促进中心联合承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来自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及企业界代表出席论坛。 开幕式由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加启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魏宏阳、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田建新等领导致辞。来自国家政策制定部门的领导、科研院校专家及企业高管围绕“推动营养导向,践行大食物观”主题展开探讨,提出一系列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改善居民营养状况、建设健康中国的重大政策建议以及创新路径。其中实施“白肉增长”战略,不仅被载入本次论坛上重磅发布的《2022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中,还被多位报告专家重点提及,成为国家食物与营养创新的重要战略。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田建新副司长致辞 部分嘉宾合影 (从左至右嘉宾依次为:联鲲集团副总裁张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国家食品安全评估中心总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孙君茂) 01 “白肉增长”成为国家食物与营养创新的重要战略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以大食物观引领食物与营养发展》 “现阶段我国食物系统面临着总量长期偏紧、生产消费结构不均衡、发展方式粗放等挑战。要放眼江河湖海,拓宽水产品来源,在养殖污染可控的条件下,发展深远海集约化养殖,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和蓝色粮仓建设。未来水产品成为蛋白供应的重要增长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可持续的食物系统》 “中国食物可持续性的挑战包括农业生产、营养和健康、碳排放……科学的食物系统转型可以保证国民吃的更营养、更健康、更环保,给后代留一个健康的地球!”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2022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发布 “实施白肉增长计划,制定促进禽肉和水产品发展的政策,加强家禽、水产繁育和养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推动白肉消费和健康低碳饮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2022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专家点评 “我国心血管发病率与致死率高居榜首,很大原因取决于膳食结构不合理。以动物性食物为例,中国居民水产品的消费量相比畜禽为1:4,远低于推荐的1:1,建议增加水产品摄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解读 “2022版中国平衡膳食宝塔中,动物性食物只标注了水产品和鸡蛋,并且提出每周至少吃两次水产品。”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食物营养科普与消费引导》 “大力推行以食物营养为基础的“医学营养疗法”和“医学营养管理”!国人因不良食物模式造成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不断升高,与红肉摄入过多,水产品摄入过少相关。” 02 联鲲集团专家对水产食品发展趋势与机遇的分析 联鲲集团副总裁张松博士在论坛上指出,水产食品的发展将快速呈现增量、提质的趋势。 水产食品消费“增量”有四大有力的支撑因素:一是吃鱼更营养健康的观点日益普及。鱼虾是典型的白肉食品,高蛋白低脂肪,利于消化不易发胖。很多水产品尤其富含独特的EPA/DHA等高不饱和脂肪酸和丰富的铁铜锰锌等微量元素,在当今中国人常量营养素过剩微量营养素欠缺的饮食结构中意义显著!但中国居民人均日水产蛋白质消费量为9.05克,远低于邻国的韩国(16.21克)和日本(16.58克)(资料来源于FAO),水产蛋白具有较大的消费增长空间。二是水产种业的优势。我国水产种业基础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产核心种质资源几乎全在自己手上,不存在卡脖子风险。三是水产品生产可以极大节约原粮,维护粮食安全。一方面体现在水产饲料主要利用低质饲料原料和粮食加工副产物,不使用玉米等原粮,不会出现人与动物争粮食的结构性矛盾,保障了粮食安全。另一方面,水产养殖饲料系数低,具有更高的换肉效率。在粮食安全日益重要的今天,水产养殖的巨大价值应该得到更高的重视。四是低碳环保。一方面水产养殖的碳排放量远低于其他陆生动物蛋白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水产养殖本身还具备捕碳、储碳的独特“碳汇”功能,“碳汇渔业”已被验证是一种典型的负碳经济模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下,水产养殖必将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一己之力! “提质”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大众对安全绿色食品的需求日益迫切,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这些都会推动水产食品更安全更健康。二是水产消费由传统的四大家鱼向营养更丰富的特种水产快速升级。三是消费者对口味的还原度要求高,水产品的外观、口感、风味是技术升级的方向。 此外,“懒宅经济”以及疫情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了水产预制菜行业的高速发展,从而打通了水产业的一二三产业,将用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重新定义和改造水产行业,必将带来水产食品行业的井喷式发展! 因此,张松博士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应快速布局水产食品产业链,在“白肉增长”的大背景下,抢抓历史机遇做大做强! 联鲲集团副总裁张松博士作《水产食品发展趋势及机遇与挑战》报告 03 多家知名媒体跟踪报道,强调“白肉增长”战略 CCTV-17跟踪报道2022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创新发展论坛 04 其他报告专家风采 应浩主任 中国科学院营养代谢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 王满意副院长 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 樊胜根院长 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 薛岩理事长 永续未来前沿技术促进中心 金卫东董事长 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张晓琳动物营养中心主任 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 冯昊天总监 伊利集团成人营养研究中心 李鹏总经理 四川王家渡食品有限公司 宋雁主任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评估三室 王晓红副所长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圆桌论坛:新型营养健康食品发展路径研讨(本文转自【联鲲生物】。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水产频道”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水产频道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水产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水产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中国水产频道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